浙江探路山海新经济

时间: 2025-08-18 02:05:45 |   作者: 陶瓷纤维纸

在线咨询

产品详情

  浙江发展的活力源自何处?近日,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团队深入浙江山海,探寻其破解资源约束、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密码。

  一方面,从宁波到温州,一场深刻的“蓝色变革”正在发生,使浙江的海洋经济加速向低碳循环转身。另一方面,浙江高效生态农业焕发新机,乡村文旅融合创新模式,打造出乡村独具特色的致富路径。这“一山一海”的生动实践,探索出一条浙江经济可持续增长新范式。

  8月8日傍晚,温州苍南县雾城月亮湾集聚了不少游客,有儿童在沙滩上奔跑踩水,也有游客体验高空滑翔伞,远处是一望无际的蔚蓝大海。

  这里是苍南168黄金海岸其中一个特色路段,沙滩边坐落着咖啡厅、音乐餐厅、酒吧等多业态综合体。暑期是苍南这座海滨小城的旅游旺季,浙江乃至全国的游客来此度过夏天。

  从地形地貌看,浙江的生态廊道包括“两屏八脉多廊”,其中,“两屏”即浙东海洋生态蓝屏、浙西浙南山林生态绿屏。

  生态廊道也是广阔资源,特别在海洋方面,浙江拥有不少蓝色宝藏。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,海岸线公里,海岛数量全国最多,浙江因此能建设深水良港,搭建强大海上通道,也具备发展海洋产业的良好条件。近年来,浙江在海洋渔业、港口物流、临港工业、海洋旅游等多领域发展较快。

  不过,浙江在海洋经济方面还存在产业高质量发展能级不强、海洋科创能级不足等问题,海洋新兴起的产业发展仍待加速,滨海旅游资源要进一步“串珠成链”。同时,浙江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在沿海省份中非常严重,需要寻找海洋生态保护与开发的新平衡。

  根据人民财讯,下一步,我国将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,研究制定支持海洋强省(区、市)建设相关政策文件。积极探索鼓励央企和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海洋经济的实现路径。同时,落实已出台的《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》,推进百兆瓦级潮流能重点工程建设。

  那么,浙江怎么做?2025年,浙江开始深入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,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,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,力争全省海洋生产总值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。

  日前,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团队实地走访浙江,从宁波出发,一路沿海经过舟山、台州、温州等沿海城市,了解到浙江海洋产业逐渐绿色化转型,港口大规模使用新能源,蓝碳资源进一步价值转化,渔网等塑料废弃物开启资源再利用,沿海岸线变为最美海湾自驾公路。

  在全球港口积极探寻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当下,宁波舟山港的梅山港区脱颖而出,智慧化与绿色化成为其发展的双翼。

  宁波梅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党委委员、副总经理彭捷向记者介绍,梅山港区2016年左右开始转型,主要方向是智慧化和绿色化,目前是全球唯一单体超千万混线作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,创新性地实现了人工集卡与智能集卡的协同作业,解决了自动化与安全有序作业的难题。

  梅山港区的绿色转型,以“三化”建设为核心,即源端清洁化、终端电气化、调控智慧化。在源端清洁化方面,梅山港区通过风光储一体化项目,将太阳能、风能等清洁能源引入港区的能源供应体系。

  终端电气化方面,梅山港区大型设备电气化覆盖率已达100%,港内集卡电动化率目前为53%,且计划在年内将这一比例提升至80%。港区还配套建设了2座换电站和38个充电桩,为电动流动机械提供充足的补能保障。

  宁波梅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供配电技术员陈子豪向记者介绍,从2021年起,梅山港区开始实行节能减排的战略,至2024年清洁能源的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耗量的大约77%。

  在舟山市秀山岛南部海域,坐落着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——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,也是全球持续稳定并网运行时间最长的潮流能发电项目。

  LHD海洋潮流能发电项目采用“平台式+模块化”技术路径,提高了潮流利用率和稳定能力,率先在全球实现兆瓦级大功率稳定并网发电。

  目前,LHD第四代1.6兆瓦“奋进号”机组自2022年入海运行,至今已稳定运行3年多,其设计常规使用的寿命为20年,已达到工业化级别。

  “八年多来,我们经历四次迭代,潮流能的度电成本从第一代的106元/千瓦时,现在迭代到第四代,已经为1.1元/千瓦时,我们预计再迭代一到两次,潮流能的成本会低于0.3元/千瓦时,就低于火电价格。那样的话,我们真正为人类贡献了一个新的清洁能源品种。”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工程研究中心主任、总工程师林东说。

  今年2月24日,《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》提出,实施百兆瓦级潮流能重点工程,在潮流能资源富集区域,支持将潮流能发电作为沿海地区及海岛绿色能源补充解决方案之一。

  未来,林东将在舟山继续推进百兆瓦级潮流能工程建设项目,更多的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有望持续入海运行。

  浙江还将继续推进海洋产业的体系化建设,重点在于补上海洋科学技术创新短板。《浙江省海洋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(2025—2027年)》提出,聚焦海洋精准感知、海洋新能源、海洋生物资源等7大领域,集中攻关45个关键技术群。

  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,拥有6715公里的海岸线%,拥有丰富海洋资源,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保护压力。

  浙江是海洋渔业大省,近海远洋捕捞量均居全国首位,拥有7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,数量全国第一。不过,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渔业资源减少。

  台州大陈岛是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。此前大陈岛也面临海洋捕捞带来的资源减少问题,如今,深海养殖和旅游成为大陈岛的两大经济支柱,也逐渐实现生产减排。

  大陈镇党委副书记、镇长蒋瑛和记者说,在渔业方面,大陈岛不断迭代升级黄鱼养殖技术,从1.0版本的泡沫浮筏网箱到如今4.0版本的省内首座单点系泊型深远海养殖平台,最大限度减少对海域的影响。同时,推动建设一批无柴油、无噪声污染的低碳黄鱼养殖基地,用能成本降低20%以上。

  “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地推进大陈海洋生态渔仓项目,项目投资达1亿元,用海面积2107.5亩,预计养殖营收可达10亿元。”蒋瑛表示。

  蓝碳是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中储存的碳,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,并将其固定、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、活动和机制。

  2023年2月28日,全国首单蓝碳拍卖在象山西沪港顺利成交。旭文海藻公司总经理朱文荣去参加了,也持续在象山探索蓝碳的价值转化。

  从日本博士毕业归国后,朱文荣2008年创办了旭文海藻公司,目前该企业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浒苔生产企业。作为西沪三宝的浒苔、紫菜、海带,具有很强的二氧化碳吸附能力,也成为海洋固碳的重点资源。

  朱文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藻类植物固碳作用在蓝碳经济中十分重要,海藻加工成高价值产品也能带来经济效益,未来会促进探索海洋碳汇的价值转化链。

  此外,台州大陈岛开展全省首笔海洋蓝碳(贝类)交易,建设“椒蓝碳”资产交易平台,发放“椒蓝贷”绿色碳汇贷款;温州苍南也完成全省首例海洋碳汇交易和全省首例渔业碳汇交易。

  早在2019年开始,台州市椒江区针对船舶污染物治理首创了“海洋云仓”,在此基础上,台州将区块链技术运用至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,形成了政府引领、企业主导、产业协同、公众参与的“蓝色循环”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。

  2023年,“蓝色循环”项目获联合国最高级别环保荣誉“地球卫士奖”。获奖以后,更多的资源回收企业加入“蓝色循环”模式,该模式也在浙江沿海县市推广。

  目前,台州市共有5家企业一直在从事海洋塑料的再生利用。蓝景科技公司深度参与“蓝色循环”,也正在台州打造首个智能“蓝色工厂”。蓝景科技公司副总方敏和记者说,“以前经常会吃到柴油味的海鲜,现在这样的一种情况少很多了,说明海洋污染治理有效果。”

  方敏表示,当前参与海洋废弃物处理、产品加工的全链条企业还比较少,也倒逼蓝景科技去建设“蓝色工厂”,完成海洋塑料废弃物的闭环处理,“从源头废弃物进来,最后到加工的产品出来,全链条都可追溯,按照灯塔工厂的标准,全自动化处理。”

  2024年年底,浙江印发《浙江省美丽海湾建设提升行动实施方案》,提出浙江要在2027年前建成18个以上美丽海湾,超过全省海湾总量的一半。这批待建设的海湾覆盖嘉兴、宁波、舟山、台州和温州沿海5市。

  据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麻胜聪介绍,近年来,浙江针对自然岸线受损、沙滩面积减少等问题,深入开展海塘岸带环境综合整治,一湾一策、梯度推进34个美丽海湾单元建设,目前已经建成5个国家级美丽海湾,9个省级美丽海湾。

  其中,5个国家级美丽海湾分别为温州洞头诸湾、温州南麂列岛诸湾、台州大陈岛诸湾、舟山嵊泗诸湾、温州沿浦湾。

  在台州大陈岛,此前曾经面临沙滩萎缩、岸线侵蚀、植被退化及防灾能力薄弱等问题。这些年通过大力实施岸线岛礁整治修复、推进滨海生态廊道建设,海水优良水质比例提升至65.6%。

  大陈岛也推出生态文化旅游精品路线。如今,大陈岛打造了“红色教育+绿色生态+蓝色经济”模式,游客量从年不足10万人跃升至今年单月最高8.24万人,2023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超过11亿元。

  在苍南168黄金海岸,全线%的路段可以看见大海,全年有200天可以看见蓝色大海,沿着168公里海岸线,还分布着海岛、沙滩、渔港、古村等超百处自然景观。

  苍南广泛邀请顶级设计师参与海岸的业态打造。例如,168黄金海岸的营地驿站由阿那亚孤独图书馆的设计者董功操刀,打造文旅出片新场景。消费内容方面,苍南以主动帮助链接资源以及折股量化、旅投参股合作等方式,帮扶优秀创客返乡参与旅游发展。

  苍南县文广旅体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王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,综合业态开发需要国内头部企业主理人,更需要铺天盖地的本地主理人,要吸引本地做文旅产业的人,或者在外求学的“创客”回乡,共同把168黄金海岸的业态丰富起来。

  例如,苍南马站后槽的青年返乡创业,打造出华东最适宜、温州唯一的冲浪基地,去年暑假两个月引来游客100万人次,直接拉动当地村民收入2500万元,间接拉动马站镇文旅消费约1亿元。

  “文旅行业肯定是旅游搭台,最关键的是群众要致富。以往从事渔业捕捞的村民可以转做休闲渔业,收入也随之增加,海湾文旅开发对周边群众共同富裕的带动是比较大的。”王敏说。

首页
电话
邮箱
联系